【父愛如山】車禍全癱曾感自卑不敢出門 輪椅爸爸堅強撑命:要教兒子勇敢不放棄【有片】
發布時間: 2020/06/19 09:16
最後更新: 2020/09/30 11:34
一次交通意外,奪去了柳冕(Tommy)的活動能力。當時正值30壯年,卻突然四肢傷殘,他曾因而自卑、絕望。但憑着同路人支持,加上兒子出生,令他原本看似漆黑一片的生命,添上了一點點亮光。
意外使Tommy的頸椎受傷,沒斷骨、沒流血,醒來後卻動彈不得。「頭腦好清醒,但雙手雙腳都沒感覺。醫生說我傷了頸椎神經,但我沒甚麼概念,以為好小事,誰知惡夢才剛開始。」
癱瘓成沉重打擊 四處求醫
做手術前懷着康復希望,完成後四肢卻依舊不能動。「我本想,最多也是躺兩星期醫院就能健康出院,沒想過會一輩子四肢傷殘。做完手術跟沒做一樣,醫生還說恭喜我手術成功。」
隨後在醫院住了一個月,Tommy稱之為人生最黑暗的時期。
一個成年人,大小二便全部失禁。小便可以插尿袋,但大便失禁的話,聞到有味就要叫護士,令我好尷尬、好自卑,整個人崩潰。
最不能接受的是,工人姐姐走過來,脫下尿片幫我擦屁股。
一夜之間像變成嬰兒,生活、自理全靠別人。「搔癢、喝水都要靠人,整天24小時只可躺著,那一個月都沒洗澡洗頭,很痛苦。」
日間不敢哭,待晚上病房關燈後,Tommy想到舊事、未來,眼淚即如泉湧。「早上哭的話,我連擦眼淚的手也沒有,別人經過會看到,幾廿歲人在哭,好難看。」
家人因為太擔心,便帶Tommy到內地求醫。3年間走過數個地方,見神醫、做針炙、氣功等,連燒符水都喝過。治療助他告別尿袋,身體多了些感覺,雙手也可微微活動,但很快到了樽頸位。「那時滿懷信心和希望去做。花了好多錢醫治,最後剩下不多錢,便回香港。」
遇上同路人終被理解 找回生命價值
治療間一直在醫院,坐輪椅不是稀奇事。回港後,卻發現要承受大量異樣眼光。「這麼年輕就要坐輪椅?」、「肯定是前世做得陰質事多,這世有報應。」負面說話不絕於耳,出街吃飯又要人餵,讓他渾身不自在。
本身已不太敢出街,聽到這些話更不敢出街。那段時間除了覆診都不出去,我還罵我媽:『你別再叫我出去見人吧,我殘成這樣,出去獻醜嗎?』
隨後因一次「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」的探訪,Tommy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,在同路人的鼓勵下,他終於有被理解的感覺。跟着他們去做探訪、參加唱歌班,Tommy一步步融入社會,發現不幸的不只他一個,有很多人比他情況更差,仍努力活着。
練唱歌及演講 用生命經歷鼓舞大眾
有人只得頭部可以動,便擰頸、點頭玩電腦,甚至用頸操控輪椅。他雙手還有僅餘力量,可以去旅行、去玩,已比其他人好很多。「這啟發了我許多,原來我還有存在價值,即使四肢傷殘,也可去做探訪、去幫人。」Tommy更用心練唱歌,登上大大小小的舞台。他笑說:
死剩把口嘛。也讓其他傷殘人士知道,其實你們都能做到。傷殘人士不一定是社會負累,只要能發揮專長,都可以幫到社會。
兒子是堅強生活的動力:「原來他不介意爸爸是傷殘人士」
在Tommy重拾自信的期間,兒子就出生了。因為身體障礙,換片、餵奶等工作要交給工人姐姐,Tommy就在旁觀察。雖然無法貼身照顧仔仔,但有一個獨特的任務,只有Tommy才做得到。「他哭得很厲害時,放他在我大腿上,邊唱歌、邊駕着輪椅四處走,他就不哭了。」
Tommy曾擔心自己的傷殘身分,會令兒子被歧視、被取笑。故每朝送他上學,他都在前一個街口停下,讓工人姐姐送兒子到校門。直至有一日放學,兒子邊跑邊叫爸爸,更向同學介紹自己,令他相當感動。
原來他不介意有個傷殘爸爸,自此也改變了我,我每次都會送到他去校門口,不介意別人的眼光。一直以來,他都給我很多動力。
兒子成為Tommy生命的一束光,他指身為爸爸,要成為兒子的榜樣。因着這份切身的生命經歷,他最想教兒子不放棄、勇敢面對生活。
我要有自信,不可太自卑,因為他看着我成長,如果我閃閃縮縮、做事沒有信心,他亦會跟住做。
想告訴他,其實只要肯做、肯努力就會做到,不要放棄。
父子許下18歲的約定 平凡簡單就幸福
曾是運動好手、做過救生員的Tommy,現在卻無法親自教仔仔運動,他坦言有點遺憾。兒子曾問他何時才會站起來,想跟他一起玩、去踢波,他看着兒子,笑說:
待你18歲,爸爸就能走路,可以陪你玩。
說畢,Jonas點點頭,答:「最喜歡跟爸爸一起打機,最想跟他去旅行、滑雪。」
Tommy曾羨慕其他健全父母,能跟子女去主題樂園、跑跳追逐,但換個角度看,自己能花更多時間在家陪兒子,關係親密、無所不談,其實也是得著。隨年紀漸長,9歲的仔仔愈來愈生性,偶爾會幫爸爸扶椅、拿物件。問及最喜歡爸爸甚麼,他說:「我鍾意爸爸鍾意我。」
身障沒影響父子情,反而對Tommy來說,兒子坐在他腿上,他駕着輪椅四處走、去表演,這些平凡、簡單的日常點滴,就是他最喜歡的回憶。「想起小時候,他跟我去表演,坐在我腿上揮手,我在唱《單車》,這最難忘。」
記者:吳霆俊